《立冬日作》
陸游
室小財容膝,墻低僅及肩。
方過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積篝爐炭,銖稱布被綿。
平生師陋巷,隨處一欣然。
五日為候,十日一旬。三十日是月,十二月為年。俯仰之間,春夏秋冬又是一年立冬時節。
?史話立冬
古時,立冬又稱十月節,是二十四節氣里“四立”(即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中重要的節日。漢魏以來,在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,是謂迎冬之禮。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皇帝立冬的日期,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。立冬日皇帝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。回來后皇帝還要賞死事以安社稷,并且要撫恤孤寡。而為死者“送寒衣”便是其中之一,后上行下效,遂相沿成習。
節氣物候
立冬前后,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。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,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。中國江淮地區的“三秋”已接近尾聲,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,趕緊移栽油菜。
我國古代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,并由此定出三候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凍;三候雉入大水為蜃。”?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;土地也開始凍結;三候“雉入大水為蜃”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,蜃為大蛤,立冬后,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,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。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。
立冬習俗
立冬不僅是收獲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,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。有“十月朔”、“秦歲首”、“寒衣節”、“豐收節”等習俗活動。此時,在北方,正是“水結冰,地始凍”的孟冬之月,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。
立冬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稱四立。在過去的農耕社會,人民勞動了一年,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,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。諺語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就是**的比喻。古時此日,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,并有賜群臣冬衣、矜恤孤寡之制。
賀冬亦稱“拜冬”,在漢代即有此俗。東漢崔定《四民月令》:“冬至之日進酒肴,賀謁君師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宋代每逢此日,人們更換新衣,慶賀往來,一如年節。清代“至日為冬至朝,士大夫家拜賀尊長,又交相出謁。細民男女,亦必更鮮衣以相揖,謂之“拜冬。”
**以來,賀冬的傳統風俗,似有簡化的趨勢。但有些活動,逐漸固定化、程式化、更有普遍性。如辦冬學、拜師活動,都在冬季舉行。
立冬后,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。草木凋零,蟄蟲休眠,萬物活動趨向休止。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,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。寒冷的天氣中,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,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,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。
冬季的凜冽,雖然讓多數人在睡夢中便開啟了掙扎的糾結模式。但依然有人偏愛這個季節,因為這是一場寒冷與溫情的握手言和。